攝影記者:蕭顥
楚天都市報2016年11月17日訊(記者 林永俊 通訊員 王思敏 謝銘輝 袁?j緋)
“漢口房屋高度不能超水塔”
楚天都市報記者昨日來到中山大道上的漢口水塔,抬頭望去,在周邊林立的高樓中,這棟八角形的紅磚建筑非常醒目。
“小時候,漢口水塔是武漢人仰視的對象?!弊≡谒γ嬗揽道?0號的居民龔本駿說,那時周邊的房屋均是兩到三層,水塔是當時武漢制高點。
62歲的龔本駿介紹,小時候他喝的水都是水塔提供。當時有一首民謠流傳至今:柴米油鹽醬醋茶,喝茶不忘大水塔。丟掉扁擔和水桶,龍頭一開水嘩嘩。自此,漢口人也結束了直接飲用江水的歷史。“老漢口曾有一個規(guī)定,‘漢口房屋的高度不能超過水塔’。”今年65歲、有著“民間水塔資料收集第一人”之稱的張仁港說,41.32米的武漢第一高度,讓水塔“一覽眾山小”,塔頂?shù)南?望臺,由專人日夜輪流巡視,哪里發(fā)生火災,在水塔上一目了然。
當時為何要建水塔?張仁港介紹,1909年,宗關水廠投入運行,但離漢口中心城區(qū)遠,自來水輸送時水管壓力不夠,難以儲存。作為中轉站的漢口水塔應運而生,高六層的水塔一到五層為房間,頂樓則安裝了1500噸的大水箱,靠大鐵鑄管上水或下水。供水范圍在現(xiàn)江漢路以南、中山大道以東、?口以北約4.3平方公里地帶。
雖退隱仍是市民心中的地標
張仁港說,隨著社會逐漸進步,建筑漸漸“長高”,水塔的供水、消防功能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退出歷史舞臺。后來,水塔一度變身商場,引來眾人購物游玩。
水塔雖然不再供水,但在武漢人的心中仍很重要,依然是重要的城市地標。作家方方曾在她的《漢口的滄桑往事》里用“江北的桅桿”形容漢口水塔。她曾說,“我們要向人講述一個地方,多數(shù)的時候都會取水塔為原點,然后沿著它的四周展開方向和里程。”作家池莉的小說《她的城》里,故事的發(fā)生地被放在了水塔街。水塔街的得名,便是因漢口水塔而來。
出生于漢口里弄,現(xiàn)為武漢知名建筑設計專家的李波回憶,1999年,漢口水塔修繕一新,但那時用水泥砂漿粉刷,平均厚度3.5厘米以上,原墻體被覆蓋,反而對其造成了破壞。
整舊如舊擬改建為博物館
2009年,漢口水塔被評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。隨著去年底中山大道改造,百年水塔迎來蝶變之機。
記者現(xiàn)場看到,水塔周邊的違建已被拆除,改造后的水塔露出百年老墻,歷史建筑韻味重現(xiàn)。
施工方武漢城投房產(chǎn)集團天時建筑工程公司總經(jīng)理裘維亞說,為保護老墻體,他們放棄機械破除,采用手工作業(yè)。百余名工人用錘子、鑿子敲打,一點點將8個立面的水泥砂漿敲掉。放棄用水沖洗,利用空氣壓縮機吹走雜質,保持外墻干燥。
對破損嚴重的清水墻體,他們用四處購買的原材質磚修補;破損少的,用專門調(diào)配的磚粉補上,厚度不超過5毫米。如今,修復后漢口水塔已穿上特殊的防水“外衣”,防雨水浸入腐蝕。
此外,此前水塔一樓的花崗巖墻體,曾被各種招牌、裝飾架等“打樁釘釘”,墻體“千瘡百孔”。為此,他們找來同材質、顏色相似的花崗巖,切割成細長條狀,再根據(jù)每一個“傷口”直徑大小,手工打磨成圓形石楔修補。用于屋面排水的鑄鐵管,也四處找來原材質替換,鑄鐵管卡從上海定制,最大程度恢復原狀。
今年底,改造后的中山大道開街,漢口水塔及眾多老建筑,將以濃郁的老漢口建筑風情,喜迎八方賓客。同時,漢口水塔擬改建為博物館,發(fā)揮其文物價值。
【媒體鏈接】
http://ctdsb.cnhubei.com/HTML/ctdsb/20161117/ctdsb3006574.html
http://ctdsb.cnhubei.com/HTML/ctdsb/20161117/index.html
版權所有:武漢市城市建設投資開發(fā)集團有限公司 鄂ICP備13012827號 鄂公網(wǎng)安備42010502000138
地址:中國武漢市洪山區(qū)團結大道1020號 電話:86-27-84719552